


灾害救援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集高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研产业化和临床转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医学研究机构,旨在为国内外灾害救援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研究环境。其运行机制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灾害救援医学相关领域著名专家组成,负责审议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学术指导和绩效考评自评报告。实验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常务副主任1名,负责实验室人员及行政管理、科研课题及经费管理,设备的更新和引进,各研究领域合作的统筹协调。实验室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实行岗位聘任制与流动人员竞争上岗合同制相结合的双向流动机制,保持队伍的精益求精。聘任灾害救援医学领域首席教授、国内外杰出专家和若干名专职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人员,充实各研究方向或创新相关研究领域。
灾害救援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也是一个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研平台,积极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注重产学研国际交流合作。凭借设备优势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自带课题到实验室,利用资源互补,合理配置的方式,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术思想和研究项目的交流。与天津市阳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究大孔树脂高分子材料的构建、重建及复合材料,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已支持该企业两项产品获得SFDA批准,同时还合作开发血液灌流器。与北京泰克美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饮用水处理技术能有效去除污浊水源中的致病微生物、污物等,使其符合饮用水标准。该设备对污水处理量高,方便易携带,有效地解决了灾害现场及野战环境下饮用水困难的问题。与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合作研发干细胞的抗疲劳作用及对辐射伤的防护作用,将对干细胞作为应急储备产品应用,以备应急状态下的快速救治和防护。
注重国际交流,已与美国沃尔森实验室合作,共同研发局部快速止血剂。目前已完成牛源凝血因子的提取制备工艺,部分动物实验研究,进行了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评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建立的中国武警总医院——南佛罗里达大学急救及转化医学联合实验室,着力培养一批急救及转化医学研究、生物制药企业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铺设生命科学、急救医学和化学等相关学科交流合作的平台,发挥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技合作的窗口作用。
承担了灾害救援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是武警部队灾害救援医学基础研究中心,也是国家安全战略任务基础实验室。实验中心大楼共3层,面积3600平方米。已经拥有创伤组织细胞研究室、创伤组织化学研究室、救援现场消毒技术研究室、应激免疫学实验室、应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挤压综合征研究室、高内毒素血症研究室、骨及软骨组织工程实验室、应激骨肌疾病研究室、环境危害因子实验室、流式细胞分析室、急性头颅损伤研究室、药检室、普通制剂室、灾害现场心肺复苏研究室、定时定量PCR室、基因鉴定研究室、细胞修复实验室、颅脑显微解剖实验室。开展灾害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开发性研究,为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军队、武警部队、地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课题提供技术支持;与国内外进行广泛学术交流。
主要研发方向 围绕灾害救援医学学科领域和方向,重点研究现场救援医学中的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以灾害救援智能决策系统、现场救援关键技术和标准、灾后卫生防疫体系、应激心理四个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解决制约救援医学发展的瓶颈,以提升灾害救援医学的能力和水平。
研究内容及研究单元
(1)救援医学智能决策系统研究 研究灾后人员伤、亡的数量和程度;灾后疾病谱(各种外伤、与灾害相关疾病)的时间、空间分布;依据伤亡总数和疾病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建立灾后早期(12小时内)预测伤亡总量和疾病种类的数学模型;编制基于疾病谱的医疗资源配置软件。该系统的研究是救援医学决策和启动救援的科学依据和基础,是医学救援组织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问题。该研究单元的建立将基于地理信息、遥感通讯技术等,整合国家、各级政府和救援队的力量,以达到医学救援医疗资源(人力和物资装备)的最优化和最大效率化。
单元1. 灾后疾病分类法及其编码系统的研究 总结国内外历次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对各类疾病进行分析统计,依据WHO灾难医学管理指南关于灾后疾病分类法和目前医院通用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法,建立适用于应急救援的灾害疾病分类法并编码。以地震灾害为例,根据地震巨灾案例、地震巨灾疾病分类法、外伤/伤口疾病细分方法及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建立地震巨灾疾病谱数据集。重点研究外伤/伤口类疾病细分方法及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对WHO提出的外伤/伤口类这一大类疾病按照ICD-10疾病分类法原则细分为若干类。同时对目前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分方法进行优选,将疾病分类和创伤严重程度综合在一个目录下,进行统一编码。另外,对灾区常见传染病的疾病分类法和编码强调在该系统内。
单元2. 早期人员伤亡总数评估模型研究 依据灾害实时速报系统,研究灾后每小时报出的人员死亡增加量(称为“人员死亡时增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分析时间变化曲线下的面积即为死亡总人数。受伤人数与死亡总数总是呈一定的比值关系,即某一地区的某种类型的灾害区域系数是一定的,根据死亡总数可以预测受伤总数。受伤人群中疾病种类不同、伤情程度不同,他们所需要的医疗资源有很大差别,据此决定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和调用相应的医疗资源。
单元3. 灾后疾病谱数学模型研究 以地震巨灾为例,研究地震巨灾后3个月内全部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用矩阵模型、欧拉分布模型等模型表征各类疾病的比例、时间和空间分布。用最佳模型表征灾后3个月内重点是15天内各类疾病的比例、时间和空间分布,重点关注重大创伤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特征,建立疾病谱数学模型。
单元4. 基于人员伤亡总量和灾后疾病谱的医疗资源配置软件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gis软件,用建立的疾病谱数学模型实现各类疾病所占比例、时间和空间分布的综合判断,实现对未来地震巨灾疾病谱的预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gis软件,用建立的疾病谱数学模型实现对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需求的配置方案,实现对未来地震巨灾救援资源配置的预测方案。该系统的研究将为未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药品器械装备资源提供客观依据,也将为灾后的疾病防控体系、流行病、传染病、预防接种、人口学等领域研究提供及时高效客观的统计学依据。
(2)现场救援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 围绕现代化现场五大核心救治技术体系:检伤分类、心肺复苏、现场手术、伤病救治和监护后送。研究适合各种灾情的现场检伤分类标准和方法,建立一套快速检伤分类体系。研究在极端和特殊条件下的现场心肺复苏技术,建立心肺复苏标准和流程。研究野战方舱医院中开展手术的类型、能力及各种路径,建立各种手术的方法和标准。研究灾后各类疾病的救治方法和标准,重点是严重创伤后的救治方法和标准。基于国内外各种灾害救援的后送体系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灾害救援的航空、陆路、水路后送体系和后送途中的监护体系。
单元1. 智能腕带快速检伤分类技术 在前述研究灾后疾病分类和编码体系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研发针对灾害现场检伤分类的专用腕带,在腕带内嵌的RFID芯片中存储通用的检伤分类编码、受伤类型、检伤时间、应急处理办法等。救援人员在对伤员进行筛查时,借助专用腕带读写设备快速选择或输入上述信息,并将信息写入腕带中;后续医疗救治人员利用腕带阅读设备,可快速读出相关的分类和检查信息,并根据相关信息对伤员进行救治和处理。 检伤分类腕带和阅读设备可以利用现有RFID技术进行改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增加检伤分类编码信息。根据建立的疾病分类编码,在腕带设备中增加相关的检伤分类编码,以标识人员的受伤类型和严重程度;(2)信息的快速输入方法。根据检伤分类的流程,对读写器的信息输入方式进行优化,使得现场救援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伤员的检伤分类。
单元2. 现场急救止血技术 以牛血浆为基础原料,研发现场急救快速止血剂,纯化血浆II、VII、IX、X凝血因子,使其能长期保持生物活性,比普通凝血酶制剂活性高。同时作用于凝血瀑布机制内源和外源凝血通路及共同途径,来发挥止血作用。可用于灾难现场快速止血,野战条件下的院前自救、互救装备和野战医院的急救装备,灾难救援战略物资储备。该止血剂可突破凝血过程中启动单一外源凝血途径的作用机制,实现内源和外源凝血通路共同发生作用达到快速止血目的;在技术上用冻干技术、常温下的止血纱布技术等方法解决长期保存问题。
单元3. 严重创伤高内毒素及脓毒血症高分子吸附材料技术 设计合成医用特异亲和吸附材料,解决重大自然灾害后严重创伤的血液灌流技术。突破国内外吸附材料为苯乙烯型三维网状结构大孔吸附树脂的技术瓶颈,研发特异清除外周血液循环中和肠内内毒素吸附材料填入灌流器和口服胶囊中,达到阻断内毒素“生长链条”、中断其“瀑布效应”和“死亡链条”的目的。研发具有亲水性与疏水性“两亲性”大孔交联网状结构亲和吸附剂骨架作为亲和大孔型载体,将突破分子材料核心技术,为实现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奠定分子材料基础。
单元4. 流动医院/野战方舱/船检验单元的构建 实验室装备研究及建立。根据流动实验室的功能,在专业设置上包括化生军事毒剂侦检;水质、食品毒物、理化分析;临床检验学;建立并筛选床旁快速检验系统(POCT);快速微生物鉴定;现场样本采集、后方转运单元;构成流动医院/野战方舱/船的五大部分组成。流动实验室设置在帐篷、方舱或船内,占用面积约10M2,总重量1000Kg。各个功能单元用以箱子装运为主,打开后能依托箱子展开设备,箱子具有防暴、防水功能。达到拆装便捷,展开迅速,运输安全之目的。 流动实验室参谋系统软件设计和建立。软件设计整体思路应包括流动实验室设备构成,试剂保管、贮存条件,试剂需要量、补给量,仪器性能参数、维护保养方法、排除故障时前方与后方远程诊断系统,水质及食品安全性评估系统,军事毒剂评估系统。最终实现前方与后方在线连接与交流。
(3)灾后卫生防疫体系 灾后卫生防疫体系的构建包括两大领域,一是组织和队伍体系建设,二是相应配套技术的完善。在组织和队伍体系建设领域,研究总结国内外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卫生防疫体系网络和侦检系统,是其重点。本重点实验室以研发现场致病微生物快速分析系统、现场有毒有害物质快速鉴定系统、高效环保消毒技术和适用于单兵/群体饮用水处理等关键共性技术为主要方向。
单元1. 现场致病微生物快速分析系统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研究在不同灾害特点的情况下,上呼吸道、消化道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对5-10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检测体系。针对灾后早期疫情的特点及规律,该系统将对疫情的早期预警提供诊断依据。该系统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快速诊断中,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廉价的基因扩增方法。它不需要特殊试剂;扩增不需要改变反应温度,因此不需要特别的温控设备。根据扩增的有无就能确定靶基因是否存在,只需简单的检测仪器;使用环引物,扩增时间可缩短为原来的1/2到1/3。
单元2. 现场有毒有害物质快速鉴定系统 化学和生物毒物前方检测系统:以水质和食品为主要方向,研究和建立水质和食品理化指标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和生物毒物;农药;重金属、无机盐;放射性指标;某些理化指标;现场样本采集单元。研制成快速分析试剂盒,建立前方快速定性系统和后方补充定量分析系统。 临床检验前方及后方检测系统:以临床体液标本为主要方向,研究和建立水质和食品微生物快速分析鉴定方法。包括常见致病菌快速培养方法;致病微生物快速鉴定;生物毒素鉴定;现场样本采集单元。研制成快速分析试剂盒,建立前方快速鉴定系统和后方补充鉴定分析系统。 化学军事毒剂侦检方法和装备优化筛选:对我军现有化学毒剂侦检方法和设备进行科学评估,补充部分快速分析实验,建立适合完成灾害救援中心任务的化学毒剂侦检技术。
单元3. 高效环保非含氯消毒技术 研发安全、高效、环保的非含氯消毒剂。重点解决物体、人体表面消毒,大面积或局部喷洒消毒剂。该消毒剂以四级季铵盐为主要成分,涂布在物体表面可产生杀菌、杀病毒作用,使涂布层上带分子“剑”,产生长效杀菌、杀病毒作用。该表面消毒剂将达到如下效果:(1)无毒、无致癌性,以环保为突出特色;(2)抗菌范围广,对细菌、病毒、霉菌、真菌及藻类都起作用,属广谱抗菌剂;(3)抗菌效果强,时效长,一经使用药效可达数月。产品采用机械杀伤作用和化学杀伤作用,前者基于分子结构,后者可以吸附在表面起作用;(4)普适性。适用于医院、饭店、宾馆等场所,尤其灾害现场大面积的物体表面消毒。
单元4. 单兵/群体饮用水处理技术 该饮用水处理技术基于高分子材料,能有效去除河流、水井等相对污浊水源中的大肠杆菌、浮游生物、污物等,使其符合饮用水标准。前期实验室预实验中,每4克高分子材料能处理1升水,5分钟即可处理完毕。该技术不需要大型水处理设备,不需要铺设管线,方便易携带,尤其适合灾害现场解决救援人员、单兵或大量群体的饮用水问题。
(4) 应激心理学基础研究 受灾人群心理障碍始终贯穿于灾害发生时、灾害中及灾后很长时间。研究灾害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学的影响,是建立心理抚慰体系的科学依据。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刺激后,动物的心理、行为、认知的变化,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研究,寻找易感靶点,筛选药物及干预措施,为今后临床应激干预、心理治疗提供帮助和依据。
单元1. 应激后动物心理特征研究 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各种时间点的模型,(如创伤后1天、4天、7天、10天、 14天、21 天、30天、 60天、90天),运用脑涨落仪监测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脑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并结合静脉血检测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和睾丸激素的变化特点,最后结合病理组织学观察脑海马的超微结构,寻找不同时间点的主要的发病靶点,为临床应激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单元2. 应激后动物行为学研究 应激创伤后动物表现为:紧张、不安、害怕、有记忆。所以,我们采用旷场活动性、拒俘反应性观察动物焦虑不安害怕的行为特点,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探查动物再记忆行为的特点规律,创伤后人总有闪回害怕的症状。所以,模仿临床受灾人群常出现的焦虑闪回来研究,才能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和灾害现场。
单元3. 应激后动物认知功能研究 探索动物心理特征、观察动物行为学的变化,监测脑神经递质的变化、组织病理学的超微变化,通过研究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变化机理,去筛选西药、中药及针灸干预的效果,为今后灾害救援现场开展救援提供帮助和依据。同时,研究快速检测灾害后人们神经递质与心理行为异常的评估和干预,及时高效的救援,为挽救伤者生命提供宝贵时间。 我们将探索建立心理应激干预规范ABCD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脑功能分析仪(脑ET)测定,量子共振测定、精神压力分析仪测定;亚疾病测评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箱庭技术;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D、超低频经颅磁刺激仪治疗,针药治疗,生物反馈治疗。
单元4. 灾害条件下的营养支持研究 研究高原缺氧、疲劳等情况下,动物生理和行为学的表现。建立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学观测指标,提出极端条件下的动物耐受阈值和标准。对营养成分的配伍和比例进行筛选和组合,筛选抗缺氧抗疲劳的干预药物。为救援队员在灾害条件下的健康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科研成果
灾害救援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立足于为灾害救援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提供平台,推动灾害救援医学领域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发展,推动形成灾害救援设备及系统研发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与灾害救援相关的其他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灾害救援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先后突破了挤压综合症早期防治技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防治技术、灾害危重病救治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了便携负压隔离舱、胸外心脏按压器、便携式X线机、地震救援用便携式手动吸引器等多种灾害救援医学设备,在灾害救援领域积累了突出的技术和研发生产能力。
近年来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3项、国务院应急办指令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武警部队重点课题8项、武警部队面上项目课题5项、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科技课题1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1项、联合申报863项目1项。 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一等奖1项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申请专利发明多项,出版专著4部,创办2本国内专业灾害救援领域的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郑静晨院士主持的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创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迄今我国唯一灾害医学救援领域的国家奖。
1、近3年取得的代表性重要科研成果和奖励
|
序号
|
成果名称
|
奖励级别
|
完成人
|
授奖时间
|
1
|
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人员战斗力生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郑静晨 刘爱兵
|
2013
|
2
|
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创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刘爱兵
|
2009
|
3
|
主动卫生防疫策略在国际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应用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曹力
|
2012
|
4
|
战时和突发公共事件医院管理保障系统的系列研究
|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
2011
|
5
|
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难点与对策
|
北京医院协会优秀医院管理
|
郑静晨
|
2011
|
6
|
国内国外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卫勤保障研究
|
北京医院协会优秀医院管理科研成果奖
|
郑静晨
|
2011
|
7
|
持续高温高强度训练、高精神压力下武警阅兵方队身心疾病的防控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
2011
|
8
|
国际灾害救援流动医院组织建设与实践系列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
2011
|
9
|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模块化编组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三等奖
|
焦小杰 杨宇
|
2012
|
10
|
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研究及应用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梁立武 张开
|
2011
|
11
|
国际灾害救援流动医院组织建设与实践系列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梁立武 张利岩
|
2011
|
2、专著出版及相关责任人学术任职情况
|
序号
|
名称
|
著 人
|
专著/杂志
|
1
|
《灾害救援医学》
|
郑静晨 侯世科 樊毫军
|
专著
|
2
|
《灾害救援医学手册》
|
郑静晨 侯世科 樊毫军
|
专著
|
3
|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
|
郑静晨(主编)
|
杂志
|
4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
郑静晨(主编) 梁立武
|
杂志
|
5
|
《救援医疗(专业版)》
|
郑静晨(主编)
|
专著
|
6
|
《中华医学教学与临床》
|
郑静晨(副主编)
|
专著
|
7
|
《中华航天医学杂志》
|
郑静晨(编委)
|
杂志
|
8
|
《武警医学杂志》
|
郑静晨(主编)
|
杂志
|
9
|
《地震救护及防疫手册》
|
侯世科(主编)
|
专著
|
1
|
《搜索与救援》
|
侯世科(主编)
|
专著
|
3、近3年取得的代表性重要科研成果和奖励
|
序号
|
成果名称
|
奖励级别
|
完成人
|
授奖时间
|
1
|
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人员战斗力生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郑静晨 刘爱兵
|
2013
|
2
|
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创建及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刘爱兵
|
2009
|
3
|
主动卫生防疫策略在国际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应用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曹力
|
2012
|
4
|
战时和突发公共事件医院管理保障系统的系列研究
|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
2011
|
5
|
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难点与对策
|
北京医院协会优秀医院管理
|
郑静晨
|
2011
|
6
|
国内国外重大灾害事件中的卫勤保障研究
|
北京医院协会优秀医院管理科研成果奖
|
郑静晨
|
2011
|
7
|
持续高温高强度训练、高精神压力下武警阅兵方队身心疾病的防控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
2011
|
8
|
国际灾害救援流动医院组织建设与实践系列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郑静晨
|
2011
|
9
|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模块化编组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三等奖
|
焦小杰 杨宇
|
2012
|
10
|
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研究及应用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梁立武 张开
|
2011
|
11
|
国际灾害救援流动医院组织建设与实践系列研究
|
武警科技进步二等奖
|
梁立武 张利岩
|
2011
|
|